「你想太多了」—— 那些被忽略的小创伤,其实很深(二)父母篇
👨👩👧 父母不是故意的,但我们可以选择修复关系
在门诊、心理咨询中,我们常常听到来访者谈起自己的父母:
- “他们从来没说过爱我,但会煲汤,煮我爱吃的东西,担心我淋雨着凉,工作操劳。”
- “我很小就懂事,因为爸妈说他们很辛苦。”
- “他们说我是‘最不用担心的孩子’,其实我只是从不敢讲真话。”
这些话,不是控诉,而是一种心疼又矛盾的爱。
💔 父母也曾是那个不被理解的孩子
大多数父母,并不是不爱孩子,也不是故意否定孩子的感受,而是——他们也从来没被这样爱过。
也许你的母亲,是那个从小被要求忍让、被贴上“姐姐要让弟弟”的女儿;
也许你的父亲,是那个哭了会被骂“丢脸”的男孩。
他们没有机会学习如何接住别人的情绪,他们的“坚强”只是为了活下来的方式。
所以当你表达痛苦、焦虑、或失落时,他们可能会:
- 感到慌张、没安全感
- 不知道怎么回应
- 下意识说出“别想太多”“忍一下就好”
他们不是不在意,而是不懂怎么表达在意。
🛠 修复不是责怪,而是重新连接
心理学上有一个重要概念叫做 “修正性情绪经验(Correc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)”,意思是:
在新的关系互动中,体验一种过去从未有过的理解与回应。
哪怕只是一个认真听的眼神,一句“我在这”,也能成为一种修复。
🌱 有些关系修复,其实可以这样开始:
- 父母说:“我不知道你当时那么难过,我对不起你。”
- 孩子说:“我不怪你,但我希望你理解我。”
- 彼此说:“我们可以重新学习怎么好好说话。”
🧭 父母可以换一种方式说话,孩子就能听见爱
❌ 常见否定说法 | ✅ 可以换成的说法 |
---|---|
“你想太多了” | “你是不是最近有点担心?我们聊聊。” |
“别哭了,好烦。” | “你哭没关系,我在这陪你。” |
“你太软弱了。” | “你是很细腻的人,我想听你怎么想。” |
“别人都没事,就你问题多。” | “每个人不一样,你的感受我想知道。” |
不需要每句话都完美,只要你愿意尝试,孩子就会感受到:
- ❤“原来我被听见了。”
- ❤“原来我可以做真实的自己。”
🌈 写给每位父母,也写给每位长大的孩子
如果你是父母,请记住:
💖孩子不需要你完美,只需要你愿意听
💖有时候,一个停顿、一个陪伴,就是最深的支持
如果你是那个正在疗愈童年的成年人,也请记住:
✨ 你可以尊重过去,但不必复制过去
✨ 修复,是为了不让过去继续控制你的未来
💬 写在最后:疗愈,从理解开始
小创伤不“小”,它不会喊痛,却默默影响了一个人对自己的信任感。
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 愿意理解、接住情绪的人。
也愿每一个曾经被说“你想太多”的你,终于知道:
你没有想太多,
你只是太久,没有被好好理解而已。 💖
Comments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