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我总是生气不起来?

心理对话
郑:"最近我遇到个案例。女生发现男友多次出轨,却从没对他发过火,结果自己抑郁了。"
李:"为什么生不起气来?"
郑:"她把所有错都归到自己身上——‘是我不够好他才出轨’。最揪心的是,她讲述这些时居然全程带着微笑。"
李:"典型的防御机制啊。她不是在生对方的气,而是在生自己的气。那个笑容是伪装,内心其实痛苦得要命。"
郑:"更值得关注的是,她似乎完全丧失了愤怒的能力。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,她的第一反应永远是自我攻击——就像台预设好的机器,自动把过错揽到自己身上。"
李:"这种模式通常源于童年。她的家庭关系怎样?"
郑:"问得好。她说父亲是个暴躁的人,经常家暴母亲,还总把错推给母亲。对她来说,父亲是不可违抗的——只要父亲脸色稍变,她就吓得躲进房间,因为下一秒挨打的可能就是她。"
李:"典型的家庭动力模式。她从父亲那里学到的是:愤怒等于暴力,表达不满就会遭殃。所以长大后,她宁可伤害自己也不敢对别人生气。"
郑:"我们总是试图通过故事来理解自己的情感——我们给自己编织一个故事,来解释为何会有某种感受。但有时我们并不擅长这样做,因为从来没有人真正教过我们,该如何触碰自己的内心"
李:"这种现象之所以发生,是因为孩子的感受常常被大人们‘劝退’。比如小时候,对父母说‘我真的很担心这件事’,父母可能会回应:‘别想那么多,这没什么好担心的’;或者你说‘我气坏了’,他们却说‘你也太敏感了吧?’"
郑:"因为当孩子表现出悲伤时,很多父母会感到不安,觉得‘我必须确保孩子开心’——但这根本不是父母的责任。父母真正该做的,是陪伴孩子共同面对情绪。比如当孩子说:‘今天午饭时某某和某某坐一起,我好难过’,父母往往立刻给出解决方案:‘你可以这样做’,或是评判:‘他们太坏了’,而不是简单说:‘再多跟我说说好吗?’"
李:"作为父母,甚至作为伴侣、朋友或家人,当重要的人向我们倾诉时,我们常犯的错误就是试图‘消除’他们的情绪——因为我们把某些情绪标记为‘负面’。但事实上,所有情绪都是积极的,它们就像指南针,为我们指明内心真正的方向。"
郑:"如果我们能真正触及情绪——比如当你说‘再多说说’时,孩子可能会回答:‘是啊,真的很难过’,然后开始倾诉对方为什么换了座位、发生了什么。当情绪被允许存在,那个结果就不一样了。"
李:"其实我们内心早有答案,只是渴望别人倾听情绪。但现实中,情绪总被‘劝退’。于是我们长大后认为:悲伤、愤怒、焦虑是需要‘消除’的东西,而非值得利用的信号。结果我们编造各种故事,比如‘问题出在别人身上’,却忽略了最关键的信息:‘我的情绪正在告诉我真相’。"
郑:"治疗里面都在强调 Regulation:自我调节。自我调节,是当你在情绪波动时依然拥有选择权。比如:‘我很愤怒’ → 不压抑它,因为愤怒可能在提示:我的界限被侵犯了 / 对方的行为让我不适 / 我在懊悔自己的反应。关键不是否认情绪,而是如何应对它。能否在不咆哮、不自毁的方式下审视愤怒?能否不让焦虑或悲伤主导破坏性行为?"
李:"有个词叫共同调节(co-regulation)。虽然自我调节是核心,但共同调节,同样重要。比如:亲子间:当孩子失控时,父母保持冷静,孩子会逐渐学会自我调节。伴侣间:如果你下班后情绪低落,伴侣没有义务替你消化情绪——但若对方本身情绪稳定,这种‘共同调节’会自然发生。"
郑:"还有就是,你能不能用一种不带指责、而是带着好奇或探索的语气来表达你的想法?很多人常常一开口就是‘你做了这件事’,而不是说‘我刚才有点困惑,发生了什么?我们能聊聊吗?’ 或者说:‘你当时为什么那样选择?’、‘我们之间发生了什么?可以谈谈吗?’"
李:"用探索的心态去了解对方的真实经历,而不是急着指责、揣测对方的动机或评判他们的为人。"
郑:"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一门学问啊。只能自行领悟,因为不在学校的学习范畴内。庆幸的是,人的自愈能力是很强的。关系是可以被修补的,只要双方愿意。"
李:"或许我们可以写一本关于这一方面的书。"
郑:"想得美。"

#心理健康 #情绪教育 #自我调节 #共同调节 #家庭关系 #成长创伤 #情绪表达 #心理治疗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