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生,我的孩子不去学校,怎么办!
医生,我的孩子不去学校,怎么办!
在我们日常看诊里,最近接到太多拒学的个案了。
总会看到,眉头深锁的父母和低着头的孩子。
父母诉说着他们已用尽了各种办法,软的、硬的都试了,可就是没有用。
坐在一旁的孩子,听着父母的描述,他们话语中的无助与失望,让他已经低垂的头更低了。
拒学到底是什么呢?
拒学,不只是“懒惰”或“叛逆”
很多人以为孩子不去学校,是因为懒散、怕吃苦、不负责任,有些父母说:“现在的小孩子就是这样。我们小的时候哪里会这样?”
但在我们精神科的视角里,拒学往往不是孩子的问题,而是孩子在“表达问题”的方式。
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感觉,一种超出他所能承受的心理压力。
拒学,其实是内心焦虑的表现
最常见的原因,其实是焦虑。
有些孩子,一到上学日早上起床就肚子痛、头晕、恶心,甚至出现呼吸困难。检查身体一切正常,但症状却反复发作。
他们不是装病,也不是“假借理由逃避责任”——他们是真的很痛苦,只是无法用语言表达,只好让身体来说话。
拒学的背后,可能藏着……
- 对成绩的极度焦虑:他害怕考试、害怕被比较、害怕让父母失望。
- 被霸凌或孤立:他在学校并不安全,却又不敢说出口。
- 对老师的恐惧:曾经的批评或羞辱,留下了伤痕。
- 社交困难:人多的地方让他感到不适,甚至惊恐。
- 完美主义的折磨:不是不想上学,而是害怕“表现不好”,所以选择不去。
在这个时候,责骂、强迫、威胁,常常带来反效果。
父母越用力拉,孩子可能越想逃。
因为他已经痛苦不堪,再被“误解”,只会更想把自己封闭起来。
对抗拒学,第一步是理解,不是对抗。
当孩子不想去学校时,我们可以这样问:
- “最近在学校,有没有什么让你不舒服的事?”
- “如果可以选择,你希望每天早上发生什么?”
- “有没有哪一刻,你其实很想上学,但身体却不配合?”
这些对话,是打开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。
当孩子的焦虑已经影响日常生活时和未能坦开孩子的心房,不妨求助于辅导老师、临床心理师或精神科医生。
有时,我们会使用“desensitization疗法”帮助孩子逐步克服对学校的恐惧。
有时,我们协助孩子学会情绪调节、调节焦虑,提升自信。
有时,当焦虑症状太严重,医生会开一些药物,来舒缓焦虑,让孩子减少对上学的恐惧。
而最重要的,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连结要重新建立——那是一种无条件的接纳与陪伴。
最后的话:当孩子拒绝上学,他其实在说——“我快撑不下去了”
孩子的行为,常常是情绪的语言。
他没有说出口的,其实是:“我很害怕”、“我不想你失望”、“我真的不是故意的”。
拒学不是终点,而是求助的起点。
请别急着拉他走回学校,和医生、临床心理师和学校一起合作,陪他慢慢找回走进学校的勇气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