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绪,是被压抑的语言,也是未曾说出口的爱
【让我们更理解情绪背后的重量——为情绪扫清路,也为心留出空间】
最近一则新闻触动了无数人的心。我们选择不评论事件的细节,也不对任何人下判断,因为在尚未真正理解之前,任何推测都可能成为另一种伤害。
我们唯愿逝者安息,生者安稳,并愿这件事唤起社会更深的思考:情绪,是不是我们一直忽略的领域?
情绪从不只是“性格问题”,它是生命对痛苦与压力的回应
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看,很多极端的情绪反应,都不是凭空而来。一个人可能因为长期无法表达真实感受,而产生各种心理“防御”机制,例如退缩、压抑、敌意、爆发。
在心理动力学的框架中,我们看到:
“愤怒”往往只是冰山一角,更深层的感受可能是悲伤、羞耻、无助,甚至是深深的渴望与爱。
当这些真实的感受长期没有被接住,也缺乏适当的表达方式,它们就可能在身体里累积、发酵,最终在某个临界点爆发。
从孩子的角度看,或许他不是不努力,而是不知道如何说“我很焦虑”、“我怕我做不好”
许多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,面对学业、人际、自我期望的多重压力,常常不知道如何准确说出自己的感受。
有时候他们沉默,有时候他们爆发,有时候他们逃避——这些,可能都是在表达:“我快撑不住了。”
我们可以问问自己:
- 🔹 从小我们是否被允许说“我不开心”而不被批评?
- 🔹 我们是否有能力准确分辨自己是愤怒?还是受伤?还是只是太累了?
- 🔹 当我们在压力下,是怎么对待自己与身边人的?
从一位母亲的角度,我们也看到另一份深沉的挣扎
一位母亲,或许出于爱子心切、望子成龙的焦虑,希望孩子“振作”、“有出息”;但在表达关心的过程中,也许她感到无助、着急、不被理解。
很多父母其实自己也曾在高压的成长环境中长大,未曾学习如何温柔面对自己的脆弱,也未曾被教导如何在情绪中停下来,和孩子一起呼吸、一起感受。
她可能从未想过,她的“责备”在孩子耳中听来,是一种否定。她只是,太担心孩子的未来了。
所以,我们不责怪任何人,只希望大家能更靠近情绪的真相
这不是在为任何行为找借口,而是想说:
每一个“崩溃”的瞬间,背后都可能藏着长年无人看见的痛苦;
每一个“责骂”的声音,也可能是一个焦虑母亲想表达爱的方式。
我们能一起做些什么?
- ✅ 从小教导孩子识别、命名、表达情绪,而不是压抑或回避
- ✅ 在家庭中建立安全空间,让情绪可以被谈论,不被否定
- ✅ 在学校推动心理教育,让学生知道求助不是软弱,而是力量的开始
- ✅ 在社会中给予父母更多情绪支持与教养资源,减少他们的孤单
- ✅ 用更理解、温和的语言去谈论心理健康,少一点标签,多一点倾听
Comments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