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想睡越难睡
深夜对话:关于失眠的那些事
郑医生
最近我经常遇到有失眠问题的病人。
李医生
哦?说来听听。
郑医生
他们都说是因为脑子里想太多事,想着想着就睡不着了。
李医生
确实,"想太多"真的会影响睡眠。
郑医生
对。其实有两种"想太多":一种是对白天发生的事反复思考;另一种是对睡眠本身过度担忧,比如"今晚会不会又睡不着?""如果失眠,明天就完了。"
李医生
对生活琐事想太多会让人难以放松,比如"明天又要开会","为什么我把事情搞砸了?"。
郑医生
最好的办法是白天就处理好这些焦虑,别带到晚上。但如果有些念头还是挥之不去,可以试试傍晚花20分钟梳理当天的压力,或者想想解决方案。如果无解,就告诉自己:"既然暂时解决不了,纠结只会更焦虑,不如先放一放。"
李医生
大脑总会自动冒出一些念头,比如"我讨厌这份工作","搞不定怎么办",但我们不必被它们缠住。学会"放下"这些无益的想法——睡前根本不需要它们。
郑医生
可很多人还是放松不了。这些念头会让人紧绷,所以建议白天压力大时就练习放松技巧,别让焦虑累积到晚上。睡前也可以试试放松法,最好先白天练习几次,否则睡前突然用新方法,身体不熟悉,反而变成"强迫放松",越练越烦躁。
李医生
另一种"想太多"是直接关于睡眠的负面念头,比如"我肯定睡不好""凌晨三点还没睡着,明天完了"失眠会毁了我的健康"——结果越想越清醒。
郑医生
可以用"睡眠中性思考"替代这些负面想法。比如打破"必须睡满8小时"的迷思:其实多数人只睡6-7小时,研究显示睡5小时和8小时的人平均寿命并无差别。
李医生
还有人认为"失眠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",但事实上,短期失眠对记忆力的影响很有限。同样,"失眠一定让人情绪崩溃"也不全对——想想通宵旅行时,缺觉也不一定影响心情。
郑医生
所以失眠者需要识别自己的错误观念,用客观事实去平衡,而不是被念头牵着走。
李医生
其实人体真正需要的"核心睡眠"约5.5小时,用来维持思维和记忆力。睡眠分四个阶段:浅睡(阶段1-2)、深睡(阶段3)和快速眼动睡眠(阶段4,做梦阶段)。核心睡眠是第三和第四个阶段:深睡修复身体,梦睡巩固记忆。每晚循环4-5次,每次90-120分钟。如果前个夜晚的核心睡眠不足,隔天身体会自动延长这些阶段,让身体睡久或自动减少浅睡阶段。
郑医生
另外,失眠者常高估实际清醒时间——因为痛苦感让时间显得更漫长。
李医生
说到这个,有个冷知识特别有意思:失眠的人总觉得"我整晚都没睡",其实睡眠监测显示,他们经常已经睡了好几小时,只是深睡眠太少。
郑医生
这种感觉不好受。
李医生
还有个有趣的知识:褪黑素(melatonin)本应在睡前分泌,但屏幕蓝光会抑制其80%的分泌——所以睡前最好少用手机,或者开护眼模式。这就是为什么越刷越精神。
郑医生
所以,改善失眠的关键在于:一是减少对睡眠本身的过度担忧,二是学会管理白天的压力,别把焦虑带上床。
李医生
没错。睡前放下手机,给大脑一个"关机"仪式——就像电脑需要缓冲时间,人也需要从清醒到睡眠的过渡。
郑医生
记住,睡眠是自然的生理需求,不是一场必须赢得的考试。越是用力追求睡眠,它反而溜得越快。
李医生
今晚就试试看吧。关掉蓝光,把"我肯定睡不着"换成"闭眼休息也是恢复",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改变。
优质的睡眠始于放松的心态。愿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安眠之道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